2008-06-18

(好片推薦) 亞瑟王




King Arthur
 
王者之劍(Excalibur)與石中劍(Caliburn、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亞瑟王至尊的王權象徵,佩帶著這把具有精靈魔力的王者之劍,令眾騎士俯首稱臣,不僅確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眾多的戰役之中贏得勝利,凱旋而歸...........
 
不同於一般的亞瑟王神話傳奇,本片是首部呈現亞瑟王史實真相的電影,時間回溯到歐洲中古黑暗時期,攻無不勝戰無不克的亞瑟,原本對羅馬帝國忠心效命,致力拓展英倫半島的疆土,在一次拯救遭挾持羅馬貴族的自殺行動中,卻發現貴族長期迫害信仰不同的基督徒的殘酷事實,也意外結識奇女子: 桂尼薇亞,亞瑟受到基督徒信奉人皆生而平等而非宿命天定的理念打動,轉而加入巫師梅林的陣營,率領著精實的圓桌武士,幫助英倫人反抗暴虐荒淫的羅馬帝國以及蠻夷異族的攻擊,帶來睽違已久的和平,並因為而深受愛戴成為亞瑟王,大英帝國的時代於焉興起,是一部敘述愛情、榮譽、勇氣及毀滅重生的不朽傳奇故事。
 

      


 <亞瑟王傳奇>

從小我們就從許多西方的傳說故事中聽過「亞瑟王(King Arthur)」的傳奇故事。由此衍生的,有「石中劍」、「湖中仙女」、「圓桌武士」、「尋找聖杯」等等的片斷小故事。不過令人感到奇特的,是 TG 一直未曾找到全本的「亞瑟王故事」,在市面上所見,多是為了青少年閱讀需求而改寫成的刪節版、精華版。有時看了美國好萊塢所拍攝相關的傳奇故事,常覺得劇中人物在各個不同改編者的筆下,似乎呈現出不同內容。到底原版的亞瑟王故事是怎麼寫的?

後來 TG 在網上搜尋了一下,查到了亞瑟王傳奇最早的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1470年附近,也就是在英國國王「艾德華四世」的統治年間,由「馬洛理爵士(Sir Thomas Malory)」用法文寫成了一套《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的著作;經由後人的重新編集,共有堂堂「廿一冊」的篇幅。無怪乎國內的翻譯著作多採取節譯或改寫的方式了。 以下,TG 根據美國 Penguin所出版的《幻想大百科(The Complete Book of Fantasy)》所列的「Arthur」一條中,將其譯成中文,好讓網友能夠從頭到尾地讀到亞瑟王故事的完整簡介。



亞瑟王片尾曲.Tell Me Now (What You See)

 


long ago your name a shadow in my dreams.
the white brave still searching 
raining winds fall apart.
i believe, your heart.
tell me now,
what you see.
tell me what you feel,
now you're here.
tell me.
tell me now,
what you know.
never let you go.
tell me now,

what you see.
who cries from the hill?
the mist creeps from your eyes,
your banner will promise,
let's remember the start,
i believe, your heart.
tell me now,
what you know.
never let you go.
tell me what,
you see.
tell me now,
what you see.
tell me what you feel,
now your here, tell me,
tell me now.
what you know,
never let me go.
tell me now,
what you see.     


 
              




 

這位英格蘭王的故事,顯現即使是最偉大的騎士國王,也可能成為情感的受害者。 亞瑟是「烏瑟.潘達拉貢(Uther Pendragon)」王與「康威爾(Cornwell)公爵夫人」「依吉娜(Ygerna)」的私生子。烏瑟王瘋狂地愛上了依吉娜,於是他說服魔法師「梅林(Merlin)」將他變成公爵的外貌。如此一來,國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走進「亭塔吉爾堡(Tintagel)」以及依吉娜的閨房中。 在戰場當中,烏瑟王的手下殺死了公爵。但懷孕的依吉娜卻怎麼也想不透,當晚來到她閨房的人到底是誰。這時梅林才將烏瑟王變身成公爵的事情告訴公爵夫人,並預言這個嬰兒不幸的未來。他將被敵人殺害,而潘達拉貢王朝的統治也隨之終結。 為了避開命運,依吉娜終於決定將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了梅林。魔法師將小男孩交給高貴的艾克托(Ector)爵士扶養。爵士為嬰兒施洗,命名「亞瑟(Arthur)」,並將亞瑟視如己出,與他的親生孩子一起成長。 艾克托爵士教導亞瑟所有騎士必須具有的武技與美德,於是小男孩逐漸變成為一位英挺美髮的青年,精通各項騎士武術,卻又能溫文公正地對待他的僕人與家臣。 這時的英格蘭依然長期地密滿戰雲。烏瑟王年邁力衰,卻不得不盡全力抵擋北方聯盟王國的入侵。他在「聖阿爾班斯(St Albans)」一戰中擊潰敵人。然而烏瑟王卻已體力透支,臥倒在病床上氣息奄奄。臨終前他在病榻上告訴梅林,請他宣布亞瑟為他的繼承人。

烏瑟國王臨終的最後一段話為︰「我給予他上帝與我自己的祝福,吩咐他為我的靈魂祈禱並捍衛他的王冠!」 烏瑟王的手下從未聽過亞瑟的名字,他們拒絕擁立一個陌生的年輕人為王。尤有甚者,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也正覬覦著王冠。梅林就巧設了一個場景,向眾人展現一把插在巨大的鐵砧上的劍。劍上以金字寫著︰「能舉出此劍者為全不列顛之至高無上王者。」 所有野心勃勃的騎士都競相趕來試拔這支劍,但卻沒有任何人能成功。於是王位空缺了好一陣子。有天,一位體型修長的年輕人也跑來嘗試。大家見到這位衣裝並不精美的小伙子也想成為王者,眾人哄然而笑。但當亞瑟輕易地將石中劍拔出時,在旁圍觀的人都驚訝不已。有人憤怒地咆哮著,高喊亞瑟是妖魔之子,謠傳他曾在海濱受一道黃金波浪高高舉起。 亞瑟表明自己的身份,宣稱他是英格蘭之王。他邀集王國裡那群仍有野心的騎士來參加一場盛大的餐宴。然而,不願意承認亞瑟王位的人們,卻回以「我們將你頸肩之間的東西,來做為這場餐宴的贈禮。」 亞瑟冊封艾克托爵士與一群跟隨他的忠心騎士,向不願順從的諸侯們挑戰。他對反叛者發動一連串戰役,並在這當中顯示出他的勇氣與謀略。最後,終於使得對方拜倒在他的膝下。 在一次戰役中,亞瑟從鐵砧抽出的劍折斷。魔法師梅林引領他走到了沈靜的湖畔。從湖裡走出一位仙女,手裡握著一把寶劍,遞給了亞瑟。湖之仙女告訴亞瑟,這把劍的名字是「艾克斯卡力巴(Excalibur)」。只要持有這把劍,在保衛王國與征服異教徒時就能發揮神力,讓亞瑟能夠確保他的勝利。
 

 

亞瑟很快地就向歐洲証實他偉大的軍事力量。那些曾經厭惡亞瑟王的騎士們,不久都心悅誠服,盡力地為光耀亞瑟王的偉大而不斷地取得勝利。在他的領導下,他們擊敗了強大的敵人與妖魔;首先在不列顛,他們消滅了入侵的蘇格蘭與愛爾蘭的野蠻部落;接著,他們在歐陸中征服了高盧。
亞瑟在「卡美洛特(Camelot)」所建的華偉宮殿,吸引了全國所有的騎士聚集。這些慕名而來的人們,急於在戰場或比武競技場上,展現自己的能力。勇猛的年輕人在競技場中以槍、劍互相搏鬥,不過都必須接受亞瑟所制定的騎士規則,亦即他們都須向亞瑟王宣誓,要忠於基督教,並要以堂堂正正的態度與行為在比武大會當中表現。 老魔法師梅林一直都做為一位忠告者而站在亞瑟的身後。但隨著這位國王的年齡與權勢不斷增長,亞瑟並不總是聽從梅林的警告。當中一件,就是亞瑟迎娶了不列顛最美麗的女人——「關妮薇(Guinevere)」——為王后。然而亞瑟手下最優秀的騎士、國王最親愛的摯友——「蘭斯洛特(Lancelot)」——也同樣地愛上關妮薇。梅林預見這種三角關係將導至一場重大的災難。但亞瑟不顧老人的反對,順服於自身的慾望,在一場盛大華美的典禮中迎娶了關妮薇。 不過亞瑟卻非常在意梅林的另一項預言。有位出生在五朔節(May Day,五月一日)的男孩,將在未來造成王國的毀滅。於是亞瑟下令在五朔節出生的所有男孩,都必須帶到卡美洛特來。然而,有艘載運男孩的船在海上遇難,當中只有一位小孩獲救。他就是「莫德雷(Modred)」,亞瑟的姪子。 遭遇海難之後,莫德雷恰好被沖到了海灘上,被一位好心的漁夫救起扶養。後來,他被帶到卡美洛特宮廷裡來,。亞瑟見到莫德雷,十分高興。由於五朔節的警告預言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亞瑟已不放在心上。所以國王熱情地接納他的姪兒,而不理會梅林警告他將成為叛徒。
 
在亞瑟的治理之下,全國似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黃金時代。不過在這當中還有項缺憾,那就是「聖杯」的遺失,那只基督最後晚餐中所使用的容器。阿里瑪提亞(Arimathea)的約瑟夫(Joseph)曾經將聖杯帶到了不列顛,但幾年之後,居然沒有人知道聖杯的下落。人們傳言著,若不能重新找回聖杯,則和平繁榮的日子將無法長久延續下去。 然而只有靈魂與精神完美無瑕的人,才能見到聖杯。亞瑟懷疑他本人或他的騎士當中,有誰能夠宣稱自己道德的完全純真。正當他為此深思困擾時,有位新來的騎士——「加拉哈德(Galahad)王子」——加入了亞瑟宮廷。加拉哈德是位英挺、優雅、氣力超群的年輕人,不過其他騎士們卻注意到,加拉哈德並未攜帶任何武器,他的劍鞘裡頭是空的。 就在加拉哈德被引薦給眾人時,隨從帶來了一項奇異的消息。在卡美洛特下游的河上,漂著一塊巨大的石頭,上有一把柄上閃著寶石光輝的劍。石頭上寫著一排字︰「無人能擁有我,除非那位我必須掛在他腰際的命定之人,而他將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騎士。」 又再一次地,不列顛的騎士都爭相地來試拔這支神奇的石中劍。最後只有加拉哈德能將劍從大石頭中抽出。當他將石中劍收入原本空然的劍鞘中,其他的騎士都見到徵兆,他們瞭解到該是出發找尋聖杯的時候了。
 

 

一百五十位亞瑟王的好夥伴們立誓參與這項追尋,他們展示了閃耀亮麗的武器、鎧甲、盾牌與旌旗,遊行隊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離開了卡美洛特。有許多騎士在冒險中喪生,有些人身負重傷回到卡美洛特。蘭斯洛特爵士就在他快要到手之時,聖杯卻突然離開了他的視線,於是他只能帶著無限的悔恨回到卡美洛特。蘭斯洛特的道德缺陷,就在於他對關妮薇王后秘密的愛慕之情。
最後只剩下加拉哈德、波爾斯(Bors)、帕西法爾(Percival)三位騎士繼續這項追尋任務。經歷了一番艱辛奮鬥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阿里瑪提亞的約瑟夫,約瑟夫向他們展示了這只傳說中的聖杯。加拉哈德見到聖杯,因受到無限聖恩之喜的感動,祈求能夠接近天堂,所以這位完美無瑕的騎士就被一位天使迎接到天上的聖殿。帕西法爾哀傷他好友加拉哈德的離去,決定隱居循世。只有波爾斯回到卡美洛特,報告亞瑟王發生的這一切。聖杯的追尋就這樣地結束了。似乎黃金時代還會繼續延續,但梅林的預言仍在進行之中。 莫德雷,這位出生在五朔節的騎士,渴望獲得亞瑟頭上的王冠。他陰謀籌劃著破壞亞瑟與騎士們之間的友情。他到處散布蘭斯洛特與關妮薇有曖昧之情的謠言,並向十二位騎士遊說,他們必須要殺了蘭斯洛特以保衛王后的名譽。莫德雷認為,只要這位亞瑟王最好的朋友與最強力的支持者——蘭斯洛特——被殺,那麼卡美洛特的手足之誼就會出現裂隙,莫德雷就有獲取王位的機會。 蘭斯洛特在一場狂暴的決鬥中打敗了十二位騎士。如果亞瑟未顯現出他的弱點,或許莫德雷的計謀就無法得逞。他妒嫉蘭斯洛特對關妮薇的吸引,相信這兩人之間確有不法私通的謠傳。在盛怒之下,她被指控以不貞的罪名,兩位騎士「加哈里斯(Gaharis)」與「加瑞斯(Gareth)」受命將王后帶往火刑場處死。 哀傷的卡美洛特民眾看著王后被帶到火刑場。眼見火苗即將燒到她的裙角時,蘭斯洛特及時趕到救援王后。他一路上前衝開重重的守衛,殺死了加瑞斯與加 哈里斯,然後帶著關妮薇快馬加鞭地逃到了他自己的城堡——喬伊斯園(Joyous Gard)。
 
支持亞瑟與蘭斯洛特的兩派陣營之間,展開了血腥的戰爭,也分裂了王國。那些曾在卡美洛特把酒言歡的騎士們,如今卻在戰場上刀劍相向。殺戮持續進行了好一陣子,直到教皇出面促使亞瑟和談。這次議和幾乎就要成功了,但「加瓦因(Gawain)」爵士——加瑞斯與加哈里斯的兄弟——卻因為私仇而不願見到和平。加瓦因不斷地加強亞瑟的妒意,最後議和終告失敗。 蘭斯洛特離開關妮薇,隻身渡海逃到了不列塔尼。但亞瑟依舊帶著一群強大的軍隊追逐他。亞瑟王不在王國境內,帶給莫德雷一個絕佳的機會。他散布亞瑟戰死的消息,並強迫關妮薇必須改嫁於他。 當亞瑟得到國內的消息之後,立即趕回不列顛。他與莫德雷打了兩場戰役,兩邊都未獲得絕對的優勢。第二次戰役結束後,亞瑟與莫德雷安排了一次談判,在兩軍之前重新展開謀求和平的會議。 莫德雷提出肯特與康威爾公國的冊封,並且要求在亞瑟去世之後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國王同意莫德雷開出的條件。就在和平似乎伸手可及之時,有一條蛇在亞瑟身後武士的腳邊滑過。護衛武士急忙地抽出佩劍,向下砍殺草地上的蛇。然而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讓雙方都認為是突襲的訊號,於是戰事重新開啟。 他們凶猛地戰鬥,直到夜晚來臨。一方陣營中只剩下莫德雷站在士兵的屍體之上;而另一方陣營也只剩亞瑟王、「盧坎(Lucan)」和「貝狄弗(Bedivere)」三人。亞瑟以長矛刺死了莫德雷,但他也同時受到致命的創傷。
 
 
 

亞瑟的氣力已盡,他命令貝狄弗將神劍「艾克斯卡力巴」拋入附近的湖中。當劍沈入湖面,有一隻手從水中昇起,握著艾克斯卡力巴揮舞了三次之後,消失在平靜的湖裡。
貝狄弗帶著垂死的國王來到傷心的海邊,在那兒有一艘掛著黑幕的船等待著他,船上有三位悲詠的女子。他們帶亞瑟上船,航向亞瓦隆(Avolon)島。他會一直沈睡在那兒,直到不列顛再度需要他。 以上就是這本《百科全書》中對亞瑟王的說明。

在此必須提出的一點,就是這篇「Pengiun企鵝版」的版本也只是一種說法,可能與馬洛理爵士的版本有所出入。 TG 曾翻閱過梁實秋先生所主編的《英國文學選》中,裡頭節錄出兩篇《亞瑟之死》的中譯文。當中的《亞瑟的誕生》寫的是烏瑟國王變身以及亞瑟拔出石中劍的故事;而另一篇《馬車騎士》則是描寫蘭斯洛特爵士拯救關妮薇王后的經過。在《馬車騎士》當中,則是寫到了在亞瑟王尚未知情之前,蘭斯洛特爵士早已和關妮薇私通,並在公開的比武大會上將知情的騎士用計殺死滅口等等不光彩的事蹟。因此以上的「企鵝版」簡介,或者前幾年的美國電影「第一武士」中,描述關妮薇王后未曾不忠於丈夫的說法,似乎有所抵觸…… 至於曾尋找聖杯的那位隱居騎士「帕西法爾」,就是華格納同名樂劇的主角。真希望能夠有一套完整的《亞瑟之死》的中譯小說。
 
 

沒有留言: